品人  品艺

——读《墨海探微——黄荣品艺录》

孙喜和


我认识黄荣先生,是从读其专著《墨海腾龙》开始的。最近又有缘先睹他的另一部即将付梓的专著《墨海探微——黄荣品艺录》中的部份精彩品论。说实在话,解读一幅艺术品,有时比创作一幅艺术品的难度更大。品评者必须对作者有立体的、全方位的了解,从作品的立意、技巧、作者的学养、人格、背景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解和剖析,没有敏锐的洞察力,精于鉴赏的知识、吃苦耐劳的精神,是很难完成这一使命的。因此,搞艺术评论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苦差。我一贯孤陋寡闻,生性愚钝对此道是望而却步。

黄先生以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执着的艺术追求,勇往直前,选择这项艰巨的义务,并以其精到的艺术见解,为传播文化,推介艺术精品,启迪读者付出极大的精力和代价,功莫大焉。

黄先生品艺精当,能把看似平常的作品分析得令人信服,使读者和作者皆大欢喜。试以《回归之旅》为例,画家陈德远创作《回归之旅》的初衷和其人背景,我是再熟悉不过的。画家比我大十几岁,我们是同镇的乡亲,又是同行,曾共同为乡镇文化建设出过力,至今还是忘年交。陈先生是大老实人,也许是太熟了,见怪不怪。而黄荣先生独具慧眼,对《回归之旅》的品赏入情入理,让读者融进画中,产生共鸣。画家实地实景描绘我邑鸡笼山这个特定环境修建的“北回归塔”,刻画精细。又把远离几十里外的大海连接到山下,这是虚写。“移挪法”恰到好处。它使画面虚实相映成趣,达到情景交融。黄先生对画中景物和时空都做了精辟的点评,很有见地。画面也是我熟悉的环境,而我却随黄先生的娓娓道来融进画中。重读这幅画,我已感觉到画家笔下的滚滚波涛正朝北回归线塔涌来。近海的人一眼都能看到这是涨潮,隐约听到波涛澎湃的声音,这是画家激情的奔涌,心灵的呼唤。它揭示了当今世界潮流向往中国大陆,众望所归,是海外赤子拥抱祖国母亲的心声。而北回归线塔以岩石为基,巍然屹立山颠,俾倪于天地之间,它似乎在庄严的告诉世界,中国人民有能力托起地球。祖国大陆坚如磐石,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坚强后盾。这里台湾隔海相望,透过画面欢呼雀跃的游客和高悬长空的大幅标语,传缠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愿,大势所趋,民心所向。画家笔下告诉台湾当局,应当顺应历史潮流,早日回归祖国母亲怀抱。过来看吧,你们还等待什么?!作品场面壮阔,主题突出,无疑是一幅具艺术感染力、品位较高的好作品。

再如刘云泉先生几组富含哲理性的作品,亦庄亦谐,或抒情,或警省,每件佳构都是无声的诗,警省世人的檄文。黄先生以其真知灼见,直抒胸臆,仗义执言,针贬时弊,入木三分。

对于众多大家的艺术精品力作,黄先生点评恰如其分,实事求是,不虚浮、不唬人,读来如听琼音,如饮醇醪。我是黔驴技穷了。

值得称道的还有,黄先生以平常心去审美,所评的作品并非都是为了名家锦上添花。其中不少是名不经传,甘居寂寞,与世无争,精心治学,藏珠隐玉的乡贤,如钟维嘉先生,经黄先生推崇,使其艺术大放光彩。黄先生为弘扬艺术,发掘遗珠,对那些仍居穷乡僻壤,不为名利所累,最终穷途潦倒的艺术家,常施义举,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奔走相呼,义无反顾,其坦荡之气和广褒胸怀令人景仰。曾闻刘海粟大师论画三品:“雄浑博大为第一,飘逸潇洒为第二,状物写实第第三。”纯艺术而言,评者或可引为论据,也自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然人品更比艺品高,德艺双馨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。如此,则不难理解蔡京之流被历代摒弃于大家之外的原因。

我注意到黄荣先生品艺是很能把握艺术这杆秤的。

(原载《墨海挥微——黄荣品艺录》,中国文联出版社)